第(3/3)页 李四“扑哧”笑了出来,憋在胸口的怒气也消了,随即有些不好意思地小声冲张三说道:“行了,哥们,今天是我情绪不好,迁怒你了,对不住啊!” 虽然说是张三先踩了李四,但很显然,张三的道歉态度是非常好的,而李四呢,则因为个人情绪原因有些咄咄逼人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张三态度也不好,那么一场争吵,甚至是拳脚相向恐怕都少不了。但张三显然情商非常高,不仅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,而且还巧妙地以幽默的语言化解了李四的咄咄逼人。当李四的情绪平复下来之后,自然也意识到了刚才自己态度的问题,故而向张三道了歉。 可见,学会灵活运用幽默这项“武器”,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减少无谓的争执,还有助于我们摆脱社交活动中的困境,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。 对明天忐忑不安,只会让今天失去快乐 当人们感到不快乐的时候,总会把不快乐的原因归结到他人或环境的身上。总认为,自己之所以不快乐,完全是因为一切事情都违背了自己的心意,只要一切能好转,那么自己也就会快乐起来。这种想法其实是非常幼稚的,一个无法让自己快乐的人,即便拥有了全世界,依旧还是会为明天而忐忑不安,他们总能找到不快乐的理由,总把快乐的期望寄托于“一切变好”之上。殊不知,一个人快乐与否,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内心,那些懂得快乐的人,哪怕一无所有也能与欢笑常伴。 快乐是由我们自己的内心创造出来的,人这一生总会有不开心的经历,但同样也总会存在不少开心的经历,所以你是否快乐,是否满足,其实更多的取决于你是愿意珍视那些开心的事情,还是愿意沉湎于痛苦,反而对一切美好视而不见。 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名为“伤痕实验”的心理学实验,他们在某大学征集了一批自愿参加实验的志愿者,并告诉他们,他们即将参加的这项实验,是为了观察人们对身体,尤其是面部有缺陷的陌生人的一种反应。 接下来,志愿者们被单独分开,由化妆师在他们脸上做出狰狞可怕的伤痕。每次化完妆后,化妆师都会让志愿者照照镜子,看看化妆之后的自己脸上那道伤痕有多可怕,然后再给他们涂上一层新的粉末,化妆师告诉他们,这是防止脱妆的。 然而事实上,心理学家们在这里耍了一些“小把戏”,那道所谓的“防止”脱妆的工序,实际上是让化妆师在志愿者们不知道的情况下,偷偷将画在他们脸上的假伤痕擦掉。 做完这一切之后,这些志愿者被分别送到了不同医院的候诊室,临别前,实验人员再三叮嘱,让志愿者们在进入候诊室之后,仔细观察别人看他们的眼光,以及对待他们的态度。 指定时间过去后,志愿者们纷纷返回了实验地点,当实验人员询问他们的感受时,志愿者们的回答几乎都大同小异。他们表示,因为脸上的“伤痕”,所以人们的态度和平时大不相同,总是粗鲁无礼地看着他们的脸,目光一点也不友好。 这个结果非常有趣,志愿者们根本不知道,自己在被安排出现在医院候诊室之前,脸上的“伤疤”已早就被擦去了。也就是说,他们和平时的自己没有任何区别。然而为什么大家会给出那样相似的“奇怪”答案,觉得周围的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呢?说到底,得出这样的结论,其实关键还是在自己的内心。 因为认为自己脸上有伤疤,所以志愿者们已经先入为主地防备起了一切来自周围人的关注,哪怕只是正常的一瞥,可能都会激起他们内心的敏感与脆弱。那道伤疤不仅仅在脸上,更重要的是已经渗透在了心里,让心灵多了几分自卑和痛苦。正是因为心中的忐忑不安,才让志愿者们眼中的世界也变得残酷和冷漠起来。 瞧,一个人心灵上的伤痕是藏不住的,哪怕外表再如何光鲜亮丽,也无法遮掩心灵的脆弱与伤痛。所以,人的快乐并非建立于你拥有多少东西,或遇到多少好事,而在于你的心灵是否充满阳光,溢满欢笑。如果你总是对未来充满忐忑与不安,那么即便给了你整个世界,你也无法从中获得想要的快乐。 心是快乐的源泉,唯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真正走出悲伤与痛苦。当你感觉自己不快乐的时候,不要总是把一切都怪罪于他人或命运身上,不妨停下来,好好听听内心的声音,寻找到让你疼痛和恐惧的伤痕。治愈了心灵,快乐自然如影随形。 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是智慧,不是知识 人们常常会将知识与智慧混为一谈,但实际上,二者之间并不能完全等同。知识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描述,而智慧则是处理问题时所展现的手段和方法。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就能拥有智慧,同样的,拥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就拥有丰富的知识。 当然,知识与智慧之间也并非是全然没有关系的,在一定条件下,二者是能够相互转换的。知识经过吸收和沉淀之后,会转变为智慧,而智慧经过总结概括之后,也会变成一种知识。 关于知识和智慧,有这样一个犹太故事或许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和思考: 有一个学者,他非常想深入了解犹太人的思想和精神,因此在研读完《圣经》等典籍之后,便想要继续研读犹太人非常重要的著作之一《塔木德》。他找到了一位拉比,向他诉说了自己的请求。可没想到,拉比在听完学者的诉说之后,却对他说:“我能理解你想要研读《塔木德》的渴望,但很抱歉,恐怕你还没有打开这部著作的资格。” 学者很诧异,他是个学富五车的人,有着辉煌的学历和研究经验,很难想象有一天居然会有人指着他说,他没有阅读或了解某部书的资格。但良好的涵养还是让学者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气,他急切地说道:“我有没有资格,你可以亲自检验再做决定啊!” “好吧,”拉比点了点头同意了,然后问道,“有两个男孩,他们一块去打扫烟囱,打扫完后一起从烟囱上爬了下来。这两个男孩,一个脸上白白净净,没有沾上一点黑灰,而另一个人则完全相反,满脸乌黑,连长相都看不太出来了。你说接下来,哪个男孩会去洗脸?” 学者想也不想就答道:“那还用问吗,当然是那个弄脏了的男孩呀!” 拉比淡淡地说道:“可见你还没有研读《塔木德》的资格。如果有足够的智慧,你就不会给出这样的答案了。要知道,从烟囱下来之后的两个男孩身边并没有镜子,他们只能通过对方的情况来预估自己的情况。干净的男孩看到脏兮兮的男孩会以为自己和他一样脏,而脏兮兮的男孩看到干净的男孩则同样会以为自己同他一般干净。” 听拉比说完,学者恍然大悟,并强烈要求拉比再给他一个机会,用其他问题再测试他一次。 拉比被学者缠得不行,于是又把刚才问他的问题重复了一遍。学者虽然有些疑惑,但依然果断地答道:“是脸上干干净净的那个男孩会去洗脸!” 没想到的是,话刚说完,拉比就冷淡地说道:“你依然不具备研读《塔木德》的资格,放弃吧。” 这回学者不乐意了,板着脸说道:“难不成又错了吗?” 拉比微笑着解释道:“既然这两个男孩是一块去打扫的烟囱,又怎么可能弄得一个脏兮兮的,而另一个却干干净净呢?” 学者分析问题,是从知识的角度出发的,一板一眼,在条条框框中得出“标准答案”,而拉比分析问题运用的则是智慧。知识易得,而智慧却难求。随手拿起一本书,上面都是知识,听别人讲述自己的阅历和经验,同样也是知识。而智慧则是需要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一点一点磨砺,一点一点总结才能得来的。 学习知识能够增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,但唯有智慧才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真正的快乐。一个睿智的人,必然会是一个拥有高情商的人,这样的人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,不仅能让自己享受生活的快乐,同时也能为他人带来快乐。 说话也是智慧的一种体现。人每天都在说话,而说话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。有智慧的人懂得怎样用最精简的语言达成自己的目的,更懂得如何表达措辞,才能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和传递的信息。 在现代社会,职场应酬也好,人际交往也罢,都离不开说话,而一个人会不会说话,往往也都直接影响了别人对他的判断和印象,甚至可能改变他的命运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