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一个人在坐着的时候,如果双腿不断互碰,那么说明此刻他很可能在进行着某种强烈的思想活动。如果一个人养成了这种坐姿习惯,那说明这个人必然是个思虑极重的,随时都在脑子里谋划着做人做事的方法与策略。 4.双腿抖动的姿态 习惯在坐着的时候不停地抖动双腿的人,通常心思都比较单纯,心中不会藏太多烦恼或算计。与这样的人打交道通常是可以比较放心的,说话也可以直接一些,因为这类型的人思维模式通常都比较简单。但也正因为如此,所以他们遇事往往比较容易冲动,缺少冷静和耐性,如果与他们沟通时操之过急,则可能取得反效果。 5.双腿叠放的坐姿 喜欢双腿叠放,也就是俗称的“跷二郎腿”的人性格往往较为沉着冷静,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很强,即便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也很少会自乱阵脚。这样的人虽然成熟稳重,但对自己的真实情感往往也都隐藏得比较深,想要得到他们的信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如果注意观察,你会发现,在现实生活中,很多领导者的坐姿都是这一类的。 提防那些喜欢指手画脚的人 有这样一种人,对别人的生活总是特别关心,不管什么时候都喜欢指手画脚,好像非得让别人按照他们的意愿去生活一般。这种人要么就是自视甚高,觉得自己太优秀,别人都不如自己懂道理;要么就是多管闲事,喜欢充当人生导师,以专家自居。不管是出于哪一种原因,这样的人都是不讨喜欢的,因为他们连最起码的尊重都不懂。 人们喜欢那些乐于助人的热心人,但绝不会对一个喜欢指手画脚的人产生好感。那些总喜欢插手别人生活,指挥别人干事的人,往往正是最不可靠的那种人。他们主观性极强,认为自己所说的一切都是对的,别人不听就是“不是好歹”,然而他们却永远不会为自己的意见负责,也根本不会真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。 赵玲和姐姐赵芳感情很好,赵玲可以说是赵芳一手带大的。 赵芳比赵玲大六岁,小时候父母工作忙,照顾妹妹的工作基本上就都落在了赵芳头上。赵芳从小就是个性子沉稳的人,虽然年龄也不大,但却把妹妹照顾得无微不至,甚至就连赵玲每天要穿的衣服,都是赵芳一件件给她熨好挑出来的。 或许正是因为从小就一手照顾妹妹,形成了习惯,所以即便在赵玲长大以后,赵芳也喜欢处处管着她,决定她应该穿什么衣服、吃什么东西、几点回家等等。就连当初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,姐妹俩还因为意见不合而大吵过一架。当时赵芳希望赵玲报考师范,以后出来当老师,工作稳定,可赵玲却想读金融,以后去外企上班。 当然,最后在赵玲的坚持下,她还是报了金融专业。现在每次想到当时的情况,赵玲都还会感到一阵后怕,如果当时她退缩或妥协,听从姐姐的意愿去报读师范,那么今天她是绝对不可能拥有这份梦寐以求的工作的。 最近,赵玲又再一次和姐姐赵芳杠上了,原因是她新交了一个男朋友,是个快递员,赵芳觉得男方条件不好,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,苦口婆心地劝说妹妹和他分手。赵玲觉得特别苦恼,一方面她不想让姐姐难过,但另一方面,她更不愿意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做主…… 不可否认,赵芳所做的一切,都是以关心赵玲为出发点的,但这也不能改变赵芳的蛮横和自私。她总以自己的经验和意愿去揣测妹妹赵玲的生活,希望赵玲能按照她的意愿去过日子。可问题是,赵玲永远不是赵芳,赵芳认为好的,未必能让赵玲开心,赵芳认为对的,未必是赵芳的追求。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,开心与否也只有当事人自己明白。与人相交,尊重是前提,因此不要总是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,越俎代庖,这样只会给别人带来更多的困扰和反感。而且,那些喜欢指手画脚的人,也是永远不可能为你的决定所带来的后果埋单的。 所以,别把自己的事情寄托于别人身上,尤其是那些过分热情,喜欢指手画脚的人。当你处于迷惘与彷徨的时候,不妨让自己冷静下来,好好想一想,遵从自己的本心去做决定,至于别人说什么,那都不重要。生活是你自己的,过得好你受益,过得不好也只能你自己受罪。 当然,既然明白喜欢指手画脚的人有多么讨厌,那我们也当引以为戒,在与人交往时约束自己的行为,尊重别人的意愿和隐私,别成为那种喜欢干涉别人生活、令人厌烦的人。毕竟当你研究他人的行为时,别人也同样在对你的行为作出评判。 洞察人心,找准对方的关注点 陈菲是个非常文静的女孩,在银行做向客户推销理财基金的工作。她刚来的时候,很多人都不认为她能胜任这份工作,因为她实在太文静了,和传统推销者们巧舌如簧的形象完全相反。但令人讶异的是,就是这样一个文文静静不爱说话的女孩,推销的业绩却一直居高不下,成了银行的金牌理财基金推销员。 很多同事私下里都向陈菲请教过她的推销秘诀,陈菲倒也从来不藏私。她表示,推销基金,最关键的一点不是让客户知道这个基金有多好,多能盈利,而是要让客户感到,这个非常适合他,他需要这份基金。要实现这一点,推销员就必须了解客户的需求,并且清楚他们能够承受的投资额度范围。 因此,在和客户沟通的过程中,陈菲会通过一些问题来测试客户的反应,比如询问客户:“您有兴趣了解一下xx基金吗?它的投资回报率是……投资下限为xx万元……” 在询问类似这样的问题时,陈菲会很仔细地观察客户的反应,如果客户表现得兴致缺缺,那么说明对于这个价位和回报率范围的基金客户没有任何兴趣,那么在之后的推荐中,她便会直接略过与之相似的产品。通过这种方式,只需要几个问题,陈菲就能很快了解客户的需求,从而向客户推荐能够让他真正心仪的产品。 不得不说,陈菲的确非常聪明。很多推销人员在向客户推介产品之前,通常会询问客户诸如“您有什么要求”“您的预算是多少”或者“您的理想价位大概在什么范围”此类的问题,但实际上,很多客户并不喜欢回答这样的问题,一来很多人其实都很反感别人打听自己的财政;二来客户对自己所打算购买的产品未必了解,因此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。 陈菲与其他人不同的一点就在于,她迂回地使用了一些容易回答,且不容易让客户产生防备心理的问题,旁敲侧击地收集到了她所需要的信息,然后再向客户发起“攻势”,直接把适合他们、并且他们很可能会感兴趣的产品拿出来。 可见,谈话这回事,不在于你说了多少话,而是在于你能不能抓住重点,从而快、准、狠地切入主题,从而打动对方。而要做到这一点,你就必须学会洞察人心,了解与你谈话的对象的关注点究竟是什么。那么,我们又该如何来寻找到对方的关注点呢? 1.在谈话中留意对方喜欢说什么 每个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,当喜欢一个东西的时候,总会不自觉地把它挂在嘴边。所以,想要知道你的谈话对象对什么感兴趣,关心什么样的信息,其实只要留意他的言谈,仔细倾听他喜欢谈论什么就知道了。 2.注意对方强调的重点 男性与女性因为个性的不同,通常在话语表达习惯上也是有所不同的。男性通常比较直白,喜欢有一说一、有二说二,因此和男性交流的时候,你会更容易发现他们的意图,领会他们在言谈中所强调的重点;女性则不同,通常女性都不喜欢太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情感,比如当她们说“非常好”的时候,通常意味着她们满意极了;而她们说“还不错”的时候,其实很可能她们内心并不太满意,只是为了照顾你的情绪,在这种时候,你不妨主动询问她们,看看自己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。 3.探测对方的接受程度 在谈话中,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底线。当我们与谈话对象交流某一个话题的时候,如果他愿意透露比较多的信息,甚至有些滔滔不绝,那么很显然,对于这个话题他们是很愿意接受,并且有兴趣的;相反,如果他们只愿意说到某一程度,再深入便不想多谈,甚至露出厌恶的神情,那么就要注意了,这个话题很可能“越线”了;如果对方没有特殊的表现,不抵触也没有过多的热情,那么说明这个话题虽然没有引起他过多兴趣,但至少还在接受范围之内。通过探测对方对某些话题或意见的接受程度,我们就很容易找到他们的“重点”了。 读懂暗示,才能明白怎么说话 高情商的人之所以更会说话,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,他们通常更懂得如何精确地解读他人的情绪,通过他人的肢体、语言、表达、表情等因素来看透对方的真实想法,从而更好地做出应对,更有效地在沟通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意愿。 人是一种天生就会撒谎的动物,一个人微笑时心中未必就是真的开心,而一个人说“是”时,心中未必就不曾装着“否”的答案。想要在谈话中占据主导地位,我们就得学会读懂暗示,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,否则很可能会因“会错意”而让谈话陷入尴尬的境地。 记得曾经参加过一个饭局,参与者有彼此相熟的人,也有仅仅只是认识,甚至从未见过的陌生人。在饭局上,一位认识但不太相熟的女性滔滔不绝地谈论起了自己的儿子,朋友就坐在这位女性身旁,因此这位女性自然而然地就热情地和朋友谈论起了育儿经。 朋友很喜欢孩子,但因为身体原因,所以她很可能永远没有成为母亲的机会。几位比较交好的朋友都知道这个情况,但又不方便直接打断那位热情女性的讲话,于是便数次试图插科打诨几句,以此来转移话题。可惜根本无济于事,那位女性依旧喋喋不休,甚至还笑眯眯地问那位朋友:“你家孩子今年多大了?” 朋友有些失落,自嘲地笑了笑说道:“我哪有这种服气,有那么可爱的孩子。你瞧,你家孩子都能打酱油了,可我的孩子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!” 原本以为话说到这个份儿上,即便不明白究竟怎么回事,这个话题也该就此打住了。可没想到的是,那位热情的女性却毫无所觉,还催促道:“哎,那你赶紧生吧!这女人一过30岁,那就迈入高龄产妇的门槛了,对你和孩子都不好。我看你跟我差不多大吧,三十几了?真是耽搁不得了!” 当下气氛变得很尴尬,最后朋友连饭都没吃完就借口有事离开了。 诚然,那位女性的谈话并没有什么坏心眼,但不得不说,她的无心话语却给朋友造成了极大的伤害。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通常不太喜欢和那些情商低、不懂察言观色的人交朋友的缘故,很多时候,你即便知道他们没有恶意,却也很难不被他们的“无心之言”刺得遍体鳞伤。 要知道,很多时候,人们不愿意直接表露自己的真实意愿,可能只是不想让双方都陷入尴尬,所以往往会在语言中夹杂一些暗示来给对方传递拒绝或接受的信息。比如当一位男士询问一位女士:“下班后一起吃饭怎么样?” 我们可以来对比女士两种不同的回答所夹杂的暗示信息: 第一种回答:“我大概要8点左右才下班,太晚了吧?” 第二种回答:“我大概要8点左右才下班,应该不算晚吧?” 乍一看两种回答所透露的信息似乎没有什么差别,但实际上,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已经传递出了女士真实的态度。 “太晚了吧”——看上去这似乎是一个问句,但实际上,这个问题所暗示出来的信息却是:“是的,太晚了,所以还是不去了。” “应该不算晚吧”——也是一个问句,但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与上一个答案却是截然相反的:“是的,不算晚,所以可以去。” 语言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此,你可以将自己的意愿藏在肯定的回答里,向对方委婉地传递接受或拒绝的暗示,避免了双方意见直接碰撞的尴尬。当然,即便与你谈话的对方没能读懂你的暗示,至少也能“缓冲”一下。 第(3/3)页